蒋迪的博客
| 关于 | 归档

#读书笔记 马勇讲史-觉醒篇 读后感

最初知道马勇老师,是在一个新书发售现场的视频里,许知远当主持人。聊的都是近代的一些人物(如李鸿章等)和事情(洋务运动),以及马勇老师的求学生涯。对中国近代史一直都很感兴趣,便上网找了几本马勇的书,刚好搜到那个视频里发售的那几本(晚清四书-马勇讲史),准备有空的时候看看。

马勇讲史-觉醒

《觉醒篇》的开头从东亚社会宗藩体系的解体开始说起,越南,缅甸等西南边陲藩国一个个脱离了宗主国中国的确定的东亚宗藩体系。由此引出大清最后一个藩国-朝鲜。

东学党起义

甲午事件的起因是朝鲜国内发生农民叛乱(东学党起义)。朝鲜最初感觉撑不住,所以请求大清派兵增援,但是清军还没到,叛乱就被镇压了。与此同时,日本也派了相当数量的军队前往朝鲜,(中日天津条约里埋下的线)。叛乱结束后中日两国理应撤军,但日本这时候想搞事情,陆奥宗光希望能够中日共同推进朝鲜改革,使朝鲜脱离宗藩体系。另一方面是大清为了维护最后一个藩国,要求日本先撤军,再谈朝鲜独立。两边剑拔弩张,朝鲜半岛一度空气弥漫着一股硝烟的味道。

洋务运动

可以说,最初主要是围绕从中日两国从朝鲜撤军这个问题,李鸿章让俄英等国负责协调退军事宜,但是日本拒绝调停,坚持要朝鲜独立才撤军。而大清要求先撤军再谈朝鲜独立。没办法。导致两国断交,清朝这边经过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国势一片蒸蒸日上,主战派和清流一直在朝堂占上风,大战一触即发,于是清廷最后派人上了。

甲午战争

经过丰岛海战(运兵船高升号),成欢驿,平壤之战,黄海之战。清军接连败绩,日军兵锋直指北京,朝廷这边主战派顿时乱成了一片,又换成了主和派占上风,希望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局面。清朝这边先后派了两拨人去日本,但是日本这边觉得还没到讲和的时候,来的两拨人级别也不够,不能拍板,日本方面也一直没有透露讲和条件。直到最后李鸿章这种级别的人去,日本才揭露了自己的底牌。在合约条件要求保证朝鲜独立,赔偿军费之外,还要求割地(辽东和台澎),最惠国待遇。谈判过程可以说是异常艰难,战事的不利,使得李鸿章谈判上并没有什么可以据理力争的地方。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在谈判桌上也步步紧逼。

马关条约

最后,在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

三国还辽

签约后,俄国为了遏制日本损坏自己在远东的利益,联系德法威逼日本吐出辽东,允许清朝花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台湾成为弃子,举国人心涣散,春帆梦醒。

兴中会

书里最后几章简单介绍了一下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在这一段时间的思潮变化,孙中山最初应该也是想从体制中寻求方法,以图改造中国。在自己通过一些关系,尝试走门子,给李鸿章上书等一系列活动都可以看出。后来甲午年一系列操作,使孙中山面对满清政府的颛顼无能,同时自己在体制内上升无门。慢慢转变为革命排满。差不多甲午战时同年,在夏威夷创办兴中会,企图推翻清政府。

公车上书

书中最后还简述了国内维新变法思潮(康梁等人)在甲午年的一系列活动(如公车上书),以及当时那个时代事件亲历者严复的一些变化。至此,觉醒篇完结。

鸦片战争

应该说,自西风东渐以来,日本和中国都同时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日本的黑船事件,中国的鸦片战争。将这两个东方国家试图拉入新的世界体系之中,两国通过30余年的西化运动,终于在甲午战争,一教高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甲午事件的表现来看,作为一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看完这些文字,更多的是汗颜。

其实看完这本书,我还有几个问题没有弄的很清楚:

  1. 为什么当时的清军陆军一溃千里?无法构建有效的防御?为什么当时的那些将领喜欢逃跑呢?
  2. 为什么当时清廷能接受代价这么大的讲和条约?
  3. 为什么日本当时为了一个邻国的独立,甚至发动战争?难道真的是为了“朝鲜的独立”吗?这一事件和当时的世界背景有何关系吗?
  4. 清廷当时的指挥中枢主要是由谁负责? 帝党和后党是否存在分歧?
  5. 当时日本国内如何看待甲午年的一系列战事 , 战前如何,战后又是如何 ?
  6. 甲午战争后,对中国和日本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世界又有什么样的影响?